合肥在线
合肥在线» 新闻» 合肥新闻» 合肥新闻»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东接沪苏浙地区、协同打造“一极三地一区”,西接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打造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正在加速开放发展——

【开放安徽】合肥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通讯员 吴小黎 摄

中国40多年来的开放发展实践表明,开放是一个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2022年,合肥市对外开放发展的多项指标表现亮眼:

进出口总额3610.9亿元,同比增长8.6%,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48%。进出口增速在全国24个万亿GDP城市中居第5位,较2021年上升2位,在长三角8个万亿GDP城市中居第1位。

外商直接投资(FDI)12.05亿美元,同比增长4.5%,总量占全省56%,其中工业外商直接投资5.75亿美元,同比增长481.3%,占合肥市47.8%,招引成绩继续“领跑”全省。

世界500强入驻数量新增1家,新成立外资企业140家。截至2022年底,共有4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合肥市设立70家企业,进一步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随着开放发展的大门加速拓宽,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的合肥,2020年正式迈入“万亿时代”,2022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增速居长三角万亿城市前列。

拥抱“全世界”

——做大全球产业链合伙人“朋友圈”

“合肥市将努力当好‘首席服务官’,为大家提供全心、全力、全面、全程的‘四全服务’。”前不久,在大众安徽第二届供应商大会上,面对合肥市委主要负责人的热情邀约,大众安徽来自境内外的300多家供应商伙伴如沐春风。

会场外,在“徽动全球”万企百团出海行动中,合肥市经贸代表团马不停蹄扩大“朋友圈”,先后奔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抢订单、拓市场、扩外贸、引外资,实质性地推动了一批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以及外资银行等领域项目。

今年新春伊始,合肥市重磅发布9条措施“提信心拼经济”,对企业参加该市统一组织的境外展、境外经贸对接活动给予支持,帮助开拓国际市场。时隔一月,合肥市又印发《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再次加大外资招引力度,明确对相关企业的奖励政策。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合肥,正拿出“拼”的意识、“抢”的步伐、“战”的姿态,全力以“复”,拥抱世界。

开放带来生机,开放带来活力。早在1992年,合肥就被确立为对外开放城市。随后,瑞士ABB、英国联合利华、美国可口可乐、3M、日本住友化学、德国大陆和采埃孚、法国液化空气等一批大公司、大集团纷纷入驻,为合肥的多个产业打下基础。

时间跨越30年,合肥市始终坚持开放合作、海纳百川。

“当前,合肥市正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之城。唯有集聚全球资源,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才能形成创新力更强、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合肥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今,合肥市聚焦“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产业,健全外资企业服务体系,建立重点产业链及招商引资需求库,推动大众汽车、蔚来、康宁等一大批外资项目签约落地,不断强链、延链、补链。

“初到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便与我们详细沟通,随后在对接流程中又有3次‘一对一’服务,最后团队仅用20天时间就决定将总部‘搬’到经开区。”在2022跨国公司对接会(合肥站)活动现场,美籍华人、合肥善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龙告诉记者,是合肥生物医药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潜力吸引了他。

作为安徽利用外资的“桥头堡”,2022年度,在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合肥经开区排名跃升至第6位,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居全国第10位。

大众安徽研发中心。通讯员 经轩 摄

打造“大平台”

——构筑联通内外的发展“金桥梁”

不靠海、不沿江,如何成为开放“桥头堡”?合肥的答案是交通先行。

多年来,合肥在水、陆、空等大通道方面的建设,被网友誉为“逆天改命”式的发展。

在高铁建设的大潮中,合肥抢抓机遇,力争京九、商合杭、合安、合蚌在内的多条线路,形成对外8个方向“米”字型高铁辐射格局。

据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合肥铁路网密度达772.9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高铁里程524.3公里,高铁网密度达458公里/万平方公里。铁路通车里程和高铁里程均居长三角主要城市第1位。

如今,合肥朝着“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时钟型”高铁网大步前进。同时,合肥新西站的稳步建设,更将为合肥打造一座国际化门户。

在合肥市北站物流基地,伴随着一声声汽笛鸣响,一列列满载着各种“合肥造”产品的中欧班列,犹如“钢铁驼队”,深入欧洲大陆腹地,绘就了一幅春日合肥开放发展的奋斗图景。

自2014年首个班列车队驶出合肥北站以来,这条“货卖全球”的合肥中欧班列累计覆盖18个国家、103个国际站点城市,逐步形成覆盖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网络。

作为合肥联通世界的“空中通道”,2022年,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口岸新开直航大阪、阿姆斯特丹、亨茨维尔等地的3条国际货运航线。合肥新桥机场海关共监管进出境航班744架次,同比增长31.4%。全年监管进出口空运货物2万吨,同比增长29.5%。

“去年新开通的国际货运航线,可以说是在关键时刻,解决了我们供应链上光刻胶短缺的燃眉之急。”京东方合肥区域总经理丁光辉说。

为打破合肥市建设开放新高地的水运“瓶颈”,开辟合肥港—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直达班轮,使合肥成为上海港的直接喂给港。去年底,国家重点工程暨安徽1号重点工程——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通航,实现了长江、淮河的历史性“牵手”,形成了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我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让合肥“通江达海”的能力再上台阶。

江淮运河全面开通之后,合肥港将成为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枢纽港,也将一改以前“末端港”的地位,有望成为“江淮航运中心”。

“外向通道的扩容升级,对促进合肥都市圈外向型经济发展及合肥交通运输结构调整都具有重大意义。”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正大力推进大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形成“通道+枢纽+网络”发展新体系,链接“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培育“优土壤”

——建立和完善国际化“大环境”

扩大开放,就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体系,厚植企业发展沃土,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就是合肥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阵地”。

2020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全面启航。自此,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便推动合肥开放发展进入新阶段。

实践中,合肥将“科里科气”的城市气质作为吸引外资的重要优势,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战略定位,不断创新探索,高质量发展引擎作用日益突出。

借助区域服务联动,合肥市参与成立由上海自贸试验区牵头、沪苏浙皖11个自贸片区组成的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等多个平台,探索长三角G60环境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模式、长三角“一网通办”等一批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创新成果,推动产业联动发展、科技协同创新、数据互联互通。

为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合肥市积极鼓励跨境投融资,推出全省首个自贸试验区专属纯信用类贷款产品——“自贸信用贷”。

“结合安徽自贸试验区总体建设进度,今年我们全力推进首只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QFLP在合肥落地。”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相关负责人说。

在外资企业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的同时,合肥全力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去年10月,伴随着最后一条“无感通道”顺利完成切换,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在全省率先迈进“无感通关”时代。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实行“无感通关”后,重车通关平均用时由58.8分钟缩短至5.7分钟,空车通关平均用时由17.4分钟缩短至1.3分钟,每车每票可节省物流成本50元至90元。

进出口集装箱货物“船边直提”“抵港直装”,跨境运输工具海关、边检联合登临检查,大宗资源性商品“先验放后检测”,综保区内企业全流程“外发加工”模式,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开通7×24小时减免税办理“快速通道”,合肥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机制改革……一项项政策举措,不断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两年多来,合肥片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走访调研企业,收集梳理企业诉求,参与制定主导产业开放创新试点举措,着力在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能级、贸易便利化、完善人才引培等方面先行试点,累计形成多项全省、全国首创的制度创新成果。在安徽自贸试验区两周年“十佳制度创新案例”中,合肥片区“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深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试点改革等5项创新案例入选。

近10年来,合肥累计推出1200多项改革举措。未来,合肥这座活力之城将以更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中打头阵、挑重担、当主力、作贡献。(记者 许根宏 丰 静)

推进高水平开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肥市近些年的生动实践表明,开放的大门开得越大,收获的“风景”就越美。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加速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合肥市充分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跻身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全球贸易伙伴超210个国家和地区,4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肥设立70家企业,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利用外资呈现量质齐升的格局。

随着合肥“朋友圈”不断扩大,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安徽首个综合保税区建设如同从合肥始发的中欧班列,驰骋全球,推动合肥加速崛起,助力安徽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对新形势下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指明了方向。这需要我们对标对表国际通行规则,实现制度创新,推动开放方式创新,加速促进我们与世界经济安全有序的融合。

近年来,合肥市致力于推进“自贸区”“保税区”“空港”等制度建设的同时,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创新资本流动及投资合作机制,培育制造、教育、医疗、金融等开放的“制度型土壤”,努力在创新和内外兼修中推动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以“合肥样板”“合肥模式”“合肥经验”全力推进高水平开放发展。

随着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深入实施,合肥必将在安徽乃至中国高水平开放发展中展现出新的风采。(许根宏)

跨境电商:智慧服务添动能

3月22日,在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一楼展示大厅,安徽省跨境电商创新服务中心负责人卢章严打开大厅电子大屏,出口国家订单量分布图、累计出口金额、累计出口单量、电商企业报关年度统计等数据,通过图表的形式出现在中心可视化平台上。一幅合肥产品“货通全球”的画面显现在记者眼前。

“这个可视化平台上线后,可以实时进行数据比较分析,也是去年元旦上线的安徽省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延伸。”卢章严告诉记者。

作为合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是我省发展跨境电商的先行区。近年来,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将打造跨境电商发展的生态圈和物流链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产业园区构建起良好的跨境电商服务生态。

以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蜀山经开区积极推动了跨境电商洲际航线、陆海联运、“跨境电商+中欧班列”等物流通道全面打通。在海关的支持下,全省率先打通了9610、9710、9810业务,推动跨境业务模式全贯通。蜀山跨境电商产业取得爆发式增长。跨境电商清关单量从2020年的910万单,增长到2022年约1500万单。

据卢章严介绍,2020年,安徽省跨境电商创新服务中心成立,开发了全省跨境电子商务线上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深入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平台可为入驻企业提供线上培训、跨境支付、国际物流、通关、法律等全方位服务,满足跨境电商产业链各环节的综合需求。

目前,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已接入跨境电商生态服务商136家,服务省内跨境电商企业600余家。

“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提升跨境贸易数字化、便利化水平,聚焦聚力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推动数字贸易产业高质量发展。”卢章严告诉记者。(记者 丰 静)

林溪社区:凝聚中外居民心

传统民俗体验、红酒主题沙龙、文学交流会……近日,在合肥高新区蜀麓中心林溪社区“海外人员服务站”内,举办了一场多姿多彩的文艺活动,吸引了不少在辖区居住的海外人员参与其中,乐享“文化大餐”。

林溪社区是合肥市首个示范性国际化社区,现常住人口6648人,其中外籍居民38人、侨胞侨眷324人,同时社区服务覆盖高新区290名外籍人员。

“林溪社区实施‘1161’工作法,提升中外居民生活满意度,打造有温度的国际化社区。”社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161”即一心、一站、六景、一队,一心是以党组织为核心,一站为海外人员服务站,六景即构建教育、健康、文化、创业、空间、治理六大场景提升服务品质,一队是锻造素质过硬的国际社区建设团队。

为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社区聚焦海外人员初入合肥陌生阶段的“破冰”需求、工作生活在合肥融入阶段的“解难”需求、投资合肥政策支持阶段的“扎根”需求,制作“林溪社区海外人员服务站双语服务手册”,覆盖居民“衣食住行学医法游聚”生活各环节。积极引导物业提供双语服务,并给有特殊需求的中外居民提供低偿的接机、导游、变卖家具、办理出入境等服务体验。

社区还鼓励中外居民参与社区常态化志愿服务,打造国际化志愿者队伍,并根据外籍志愿者个人特长,开办非洲舞、美术课堂、英语角活动,培育出多个中外居民社区社会组织,将中外朋友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合肥市在已建成的1个示范性国际化社区的基础上,从去年起,每年结合实际分批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到2025年底,打造不少于20个具备一定知名度的国际化社区,初步构建惠及当地居民的国际化社区发展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合肥特色的现代化社区治理格局。(记者 许蓓蓓)

编辑: 朱芳颖 返回合肥在线首页
“科里科气”文艺进高校——合肥市首届科技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